化脓性鼻窦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们儿科医生为什么就是喜欢查血常规 [复制链接]

1#

在门诊上诊治感冒病患者,问完症状后,我通常会要求患者先去查个血常规。这话不免会惹怒一些患者,医院就希望能迅速地接受治疗,解除身体上的不适感。因此,想到要排队缴费、排队抽血、等待结果、最后再给医生看化验单等等这一套繁琐的程序,心情自然就烦躁不安起来,“就看个感冒都要抽血,要不要这么复杂?”。

在医院所有的检查中,血常规是当之无愧的网红。

人红是非多!

最近朋友圈有篇名为“医生为什么喜欢查血常规”文章,说“中国医生们又建立了白细胞高=细菌感染的思维定式,所以就把这项检查当成了判断用不用抗生素的工具”。

引起争议很大!

1.血常规白细胞高需要用抗生素吗?

答案:不一定!

因为单纯血常规确实很难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感染。

原因:急性胃肠炎时孩子呕吐多,这时体内脱水,血液浓缩,白细胞会高;

呕吐也是一种急性应激反应,这时体内白细胞也会高。门诊有些呕吐的孩子,即使白细胞高,我也很少使用抗生素,就是这个原因。

临床中,我们通过血常规白细胞很难确诊是否细菌感染时,我们还会引入降钙素原,可以比较准确的区分是否细菌感染还是病*感染。比如昨天有个孩子发热、呕吐,检测的血常规白细胞高,但是降钙素原是正常的,所以并不需要抗生素。

2.白细胞低可以排除细菌感染吗?

不一定。

严重细菌感染,*素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无法产生足够的白细胞,这时白细胞会偏低。

比如绿脓杆菌感染引起的脓*症,这时,病情会非常严重,需要及时足量使用抗生素。记得我实习时,有个孩子血常规白细胞比较低,我对带教老师说道:“这孩子病*感染”。老师白了我一眼,说:“这孩子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脓*症,病情很严重,赶紧来帮忙”。

果然孩子很快就拉到重症监护室抢救了,血培养出来是绿脓杆菌。

3.如何判断是否细菌感染?

主要看症状,还有其它辅助检查。

例如:

败血症:需要结合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还需要结合体温、皮肤淤点、瘀斑、精神反应差等症状,血培养、降钙素原等结果。

尿路感染:不仅需要参考尿常规白细胞高,还需要结合发热、尿急尿频等症状,尿培养结果。

细菌性肠炎:大便细菌常规白细胞高,粘液血便,大便细菌培养等综合考虑。如果属于侵袭性细菌感染,例如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痢疾杆菌等就需要使用抗生素。

化脓性中耳炎:即使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有耳朵疼痛,流脓,耳镜看到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等,也考虑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

支原体肺炎:血常规白细胞可能是正常的,但是结合年长儿童,有发热、刺激性咳嗽等症状,血支原体抗体阳性或者痰支原体DNA阳性,也需要使用抗生素。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没那么简单,这是因为“细菌感染”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细菌性鼻窦炎、中耳炎、细菌性肠炎、泌尿系感染等,都属于“细菌感染”,但它们的诊断方法却各有不同,我们来看看这些相对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怎么诊断的。

儿童细菌性鼻窦炎: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比如流涕和日间咳嗽持续超过10天没有改善。

儿童肺炎:主要根据发热、咳嗽、呼吸快、窘迫、肺部听诊、胸片、CT来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依据发热、脑膜刺激征,以及意识改变、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来诊断,确诊主要靠脑脊液化验及培养。

泌尿系感染:主要依据发热、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腹痛等症状,确诊要靠尿常规、尿培养。

细菌性肠炎:主要依据高热、腹痛、腹胀、大便带血以及大便培养。

急性阑尾炎:主要依据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烧、腹膜刺激征以及超声及CT等影响检查。

看了这些,大家应该能看出,这些“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或者影像检查或病原学检查。而且,同样的症状,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考虑的病也会不同。

血常规对于一些疾病的判断有参考意义,比如诊断肺炎后,如果白细胞大于1.5万/ul,则要考虑细菌性肺炎可能性大;对于一个腹痛孩子,白细胞高时,医生也要多警惕阑尾炎。但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可以单纯根据白细胞高而诊断。细菌感染也不是导致白细胞高的唯一原因,病*感染、免疫性疾病、创伤、运动也都可以导致白细胞高。

所以,白细胞高≠细菌感染。

哪怕是同一种病,如果病原体不同,表现也可能会有差异,治疗也可能会不同。比如大肠杆菌导致的急性细菌性肠炎,就不应该常规使用抗生素,而志贺菌、沙门氏菌导致的细菌性肠炎,则需要用抗生素。

哪怕是同一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同一种病,病情的轻重不同,导致的治疗方案也可能不同,比如儿童细菌性鼻窦炎,症状重的需要马上用抗生素,症状不严重的,可以再多观察3天再决定是否用药。

所以,细菌感染≠要用抗生素。

4.血常规里面有什么?

我们花了钱做了血常规,要知道里面有什么内容,然后知道血常规检查的价值。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血红蛋白:可以知道我们是否贫血。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

如果白细胞总数几十万到几百万,还有异常细胞时,需要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较高,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如果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非常高,需要当心病*感染,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EB病*感染有关。

如果白细胞中的嗜酸细胞非常高,可能与过敏有关,也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有关,也可能是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等。

血小板:血小板负责凝血功能。血小板很高,容易形成血栓;血小板太低,容易出血不止。

白细胞高—细菌感染—吃抗生素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和长痘了—上火了—喝点凉茶的思维方式一样的,用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给一个直接的解释,然后做出“积极”干预,就有了一个粗暴而“有效”的处理病人路径了。有了这种“有效”的路径,也就可以不去做那些耗时耗力还需要承担风险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了。

但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对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尤其是门诊病人,不会常规做血常规,抗生素的使用也是需要在有比较具体而明确的诊断下才能用,比如考虑的是哪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有的甚至是确定哪种病原体导致的感染,再开相应的敏感药物来治疗,而不是简单来个考虑“细菌感染”所以要吃抗生素。

做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更详细地问病史,做体格检查,根据初步的怀疑有选择地做一些需要做的检验或者影像检查,有的时候还需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完成整个诊疗过程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沟通和观察,还需要医生有足够的专业判断能力。做出不验血、不开没有指征的抗生素,需要更多的担当,也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在十几块钱挂号费的服务价格下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验血开抗生素的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对家长来说,要减少孩子被开滥开抗生素的机会,可以多问医生一句话:是考虑哪种病才开这个药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