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鼻窦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学科技这么发达,为啥鼻炎鼻窦炎都搞不定 [复制链接]

1#
大家需要了解的是,鼻炎受很多很多很多的因素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慢性疾病,它的综合性在于,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养,每一个环节都有关系,从两三岁的小儿,到强壮的中年人,再到老年人,都有可能得鼻炎。首先,什么是鼻炎?西医上常解释,因为过敏导致了鼻炎。一般医生是建议筛查过敏原,尽量躲着这些因素。或者采用抗过敏、激素类药物做治疗,一时症状是消失了,但停药后,再有点风吹草动,又复发了,反反复复,并不能治本。

我研究鼻炎的思路稍有不同,选择了从中医角度来分析,结论是什么呢?

先从鼻炎的病机说起。

鼻炎的主要症状是阵发性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和鼻痒,有的人会伴有嗅觉减退。

我知道,看过西医的人,查了过敏源是空气螨虫(或者动物皮屑、花粉等等)。

但是我们要清楚,空气中到处都有螨虫,你不可能把全世界的螨虫都杀光,大家生存的环境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得了这个病而不是别人,为什么你过敏而别人没过敏?

所以这个螨虫不是主要原因。

鼻炎最常见的反应是什么?

打喷嚏、流鼻涕。对不对?

1、为什么老是打喷嚏?而且是温度一高,打喷嚏;温度一低,还会打喷嚏。

在温度低的地方,我们会感觉冷,这是寒气在进入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体内阳气不足,不足以把寒气赶出去,寒气就储存在体内,但没有什么症状。当转移到温度高的地方,外界环境给我们的身体补充了阳气,这时才有能力将寒气赶出去,身体就会通过打喷嚏,排出一部分寒气。

同理,在温度高的地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阳气,外界环境也可以补充阳气,可以抵抗部分寒气。当转移到温度低的地方,寒气开始进入体内,由于身体储存了一些阳气,能马上把寒气排出去,所以立刻就会打喷嚏。

此时如果一直在温度低的地方停留,身体的阳气被消耗,不足以排出寒气,寒气还是会储存在体内,但是没有打喷嚏的症状了,除非重新回到温度高的地方。

这也就是为什么春季和秋季是鼻炎高发期,因为这两个季节的温度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打喷嚏这个动作,是身体在把寒气赶出去,是排寒反应,喷嚏本身是无害的。

这一点告诉我们什么?我怕我不写出了,有的人光看个热闹。

注意防寒保暖,要风度不要温度的事,少干,这是诱发鼻炎的原因之一。

2、再说说鼻涕,鼻涕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人体,有一套自我平衡的系统,既能调节气机,又能调节冷热。

循环过程呈现出一个圆圈形状,所以称为圆运动:

脾脏之气,是上升的(看左边),水生木,在肾脏之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上升,这也就是常说的“肝随脾升”。这个气机随着肝脾上升到顶部,就是肺和心了。木生火,心火的特点也是向上的,但是,由于肺脏的存在,肺主肃降(看右边),心火被带着下行。这时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直降到肾中,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也叫“心肾相交”。

这个鼻涕呢,就是这个气机上升太过,下降不足,类似煮饭火大了,水蒸汽太多,锅盖上蓄满水珠。如果是清鼻涕,一般是肺气虚,如果是*鼻涕,那就是还兼有湿热了。

大家对煮饭时锅盖上蓄满水珠和冬天玻璃上结雾滴一定不陌生。

肝脏和脾脏负责升气,肺脏负责降气,当升气太旺、降气不足时,类似煮饭火大了,锅盖上的水珠很多,我们想象水蒸汽溢于鼻孔形成鼻涕。

这种情况,多是阴虚肝热肺燥,爱出汗,爱吃辛辣燥热。所以春季多风、秋季干燥的时候最易发作。

当身体受寒时,毛孔收缩,肺气闭塞,降气也会不足,这时候就会出现冬天玻璃上结雾滴的情况。这种情况,多伴随恶寒鼻塞,头痛身痛的伤寒症状。

上面两种情况多是清鼻涕,是虚。

如果是*鼻涕,那就是有湿热了,是实。有时候虚实混杂,要辩证对待。

湿气太大了。

因湿耗气又伤阳,阳气变弱,湿气也会内生。

所以根本原因,还是自身阳气不足。

风寒暑湿燥火,现在最令大家重视的就是湿,但是大家往往忘了,只要阳气足,这些邪气根本不算什么。

为什么会阳气不足呢?我的观点,主要还在于错误的认知和不良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不屑,但你不得不忽视这些因素确实是存在,不信你继续往下看。

一、错误的认知

鼻炎的症状,跟感冒很相似,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得的是鼻炎,只当感冒治。尤其是鼻炎初期,刚换季打喷嚏、流鼻涕,肯定心想这不就是受寒了嘛,吃点儿感冒药吧。

还有,鼻炎最常见的是被感冒生生拖出来的,这个真的很多人中招!

很多人一感冒,就迁延不愈,喜欢瞎吃药,甭管中药西药,一起上,只想以最快的速度,把感冒症状压下去。

这种对抗性治疗,后果就是,真正的外邪没能很好透散,还在肺腔内盘踞,流连不去,生生地拖成了肺虚。

往后只要每感冒一次,鼻塞症状就加重一次,而且这类人还非常容易感冒。

很多人感冒了,发烧了,一心只想以最快的速度把症状压下去,用上消炎药吊水这些对抗式的治疗,殊不知,发烧是阳气在对抗邪气的排病反应。你吊水之后,冷冰冰的药水进入体内,会消耗你多少阳气?阳气更加不足了,寒还是没有排出来,封存在了体内,就等着来年复发呢。

想想自己多少年没有发过高烧了?

千万不要觉得是自己身体好了,抵抗力强了,你是一个虚寒的底子,没有火苗可以生起。

二、不良的生活方式

1、首先是贪吃生冷寒凉。

第一个,瓜类,拍*瓜好吃,吃完嘴巴淡没味道,第二天拉一顿,胃肠道的功能慢慢被抑制了,口腔分泌很多口水的,哪天晚上睡觉你发现自己流了一枕头口水的时候,你的胃肠道已经很弱了。西瓜、哈密瓜、苦瓜、冬瓜、反正各种瓜类吧。

第二个,水果,榨果汁,吃猕猴桃、哈密瓜、小番茄、苹果等各种水果,反正现在天南海北的水果想吃都能吃到,还有不吃饭只吃水果沙拉的,减肥,就只吃减肥餐,生菜里面放点火龙果,这些吃完以后,难道没有发现自己胃开始胀了吗?确实是有饱腹感,但胃开始反酸了,大便开始变稀了,消化道的分泌液开始增加了,难道就那么迟钝没有感觉到身体里面给出的信号?没有不舒服的吗?

第三,我再讲生的东西,蔬菜沙拉是一回事,生吃各种海鲜,三文鱼呀,是什么*,很多西方人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西方人没事,中国人就有事呢?你们有长期观察他们吗?有像中医一样长期观察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总结出来吗?西方人没有留意到这一点。但是我们中国人早就留意到生冷东西吃多了不好。

第四,寒凉的,各种饮料、冰淇淋,冰箱里刚拿出来的,冷啊,凉啊,有些人吃了就很爽,有些人吃了要胃胀、胃痛,只是时间的问题,年纪大了一样的,不信问问自己的父母,年轻的时候怕不怕喝凉水。

我特别要强调给孩子吃酸奶这个,商业利益呀,好多孩子吃了酸奶拉肚子,做父母的竟然觉得是好事,说是补充益生菌,解决便秘,竟然都百分百相信。酸奶这个东西就是凉,你说它益生菌,身体有多少细菌群落,我们都不知道,哪些是我们身体要的,哪些不是我们身体要的,广告说益生菌好就是身体需要益生菌了?

还有怕上火爱喝凉茶,总之,生的、冷的、寒的、凉的,吃的太过。消化这类食物,需要耗费身体大量的阳气,久而久之,消化不了了,吃一点点胃就不舒服,还会腹泻或便秘。但是很多人无知无觉,继续贪吃,从阳气不足发展成阳虚体质,最终成了寒性体质。

我记得有一位妈妈,听人说猕猴桃补充维生素C,天天给孩子喂2颗,吃了很长时间。孩子有次咳嗽,一个月都不见好,我说猕猴桃大寒,你天天吃试试,孩子多少阳气都给磨没了。

孩子的任何问题,断掉肉、水果、牛奶、酸奶和鸡蛋,绝对错不了。

鱼生火,肉生痰,水果寒凉,牛奶阴寒,鸡蛋是发物。

能吃什么?粗粮淡菜保平安。

也许你会说,孩子只爱吃肉,不爱吃菜。

也不想想,菜做的那么难吃,孩子能爱吃吗?

这一代的孩子,若继续这样造下去,先天阳气被损耗殆尽,后天脾胃也会受伤,身体如何还能滋养?未来可能跟上一代老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伤了本类似,得靠吃药养着。

2、其次是讨厌太阳。

看我们现在有多讨厌太阳?夏天出个门,抹防晒霜,打遮阳伞,整日关在不见阳光的写字楼里,还整日开着空调。

有过下地干活经验的人,可能会知道,我们的庄稼、果树,想开花,想孕育果实,必须要在夏天热烈的长,否则成熟不了。

春收、夏长、秋收、冬藏,夏天就应该热,应该出汗。

人的生长发育,其实跟自然是同步的,如果光有了秋收,冬藏,春生,没有夏天的热烈,很多人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像空调病、老寒腿等等。

我们五脏六腑的功能全部往下降,就像是人体的电量不够用了。

我们想一想家里的电器,在电量不足的情况下,还怎么去运作?电脑会休眠是不是,那是在保护自己,我们身体也是一样,保护最重要的部位,我们的躯干,五脏六腑在那里,防御系统慢慢退出末梢,就是手脚和四肢,所以,治病治本,诊病求末,手和脚开始出现问题。

电量不足,自然有东西排不出去,所谓的痰湿,所谓的三高,不就是阳气不足排不出去这些东西吗?

我们无法马上看见饮食和生活习惯里面的哪一方面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反应,比如每天吃一个苹果,当时可能没事,但是对于胃肠道产生的反应是不是抑制到我们肠道蠕动,然后由这个东西,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倒了哪一个五脏六脏的功能,有可能导致了胃胀,导致了消瘦或发胖,人体就是很奇怪的,因为任何一个推倒环节都可能产生一个很严重的疾病,我们要倒推好几年,找到病根在哪,不是只吃药就能治病的。

所以阳气的重要,你知道鼻炎来势汹汹的时候你很难受,但你不知道,其实外邪是一点点润物细无声的损害了你的脏腑功能。

所以,这样的慢性病,不只是慢性鼻炎,还有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等,如果想着吃个药就能解决,那真是太天真了,你得上这个病,需要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再治疗这个病,需要一个更更更更更...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向阳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还可以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程

:《中医儿科学》全套课程

:《本草传奇故事》全集!(图文并茂,收藏版)

纪录片推荐:基础解剖学(教学视频)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合作/交流/投稿/

▼更多精彩推荐,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