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由于虚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常常是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够在此类疾病相对处于缓解期的时候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证,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如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外治方法温通经络、散寒祛邪,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主要适应范围包括: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2.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5.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6.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7.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8.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药物穴位帖敷禁忌证: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3.孕妇。4.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温馨贴士(注意事项):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4.贴敷时间伏前加强:年7月1日-7月10日初伏:年7月11日-7月20日中伏:年7月21日-8月09日末伏:年8月10日-8月19日伏后加强:年8月10日-8月19医院中医一科拟于年7月1日起实施伏前加强贴,之后根据不同疾病按时进行三伏穴位贴敷治疗。希望广大病患者相互宣传告知,按时进行治疗,巩固疗效。
冬病夏治贴敷地点:医院中原楼2楼国医馆9号诊室
冬病夏治-
专家简介李雯燕,主任医师,中共*员,哈密区域中西医结合风湿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任十三师医院中医一科主任,*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抗癌协会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抗癌协会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20余年。数医院、医院进修风湿免疫专业,多次参加省内外专业学术会议及全国级专业研修班。擅长风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规范诊治。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痛风等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效果显著。并对各种内科杂症如眩晕、慢性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及妇科疾病的中药调理治疗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主持兵团十二五科技项目基金1项,师级课题3项,带领团队于年成为兵团重点专科。
文字
中医一科范云
排版丨刘妍曦
审核丨杨*英屈佩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