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过敏性鼻炎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也叫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包括鼻痒、连续性阵发性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及鼻堵等四大症状和眼痒、结膜炎等伴随症状。严重者可伴发哮喘。
为什么季节变化过敏性鼻炎易高发?
过敏症在全球的总患病率高达22%,每5人中就有一人患过敏性疾病。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达17.6%,过敏性鼻炎患者也有各种合并症,比如哮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严重时有可能合并抑郁等精神障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从过敏性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科研工作中看到,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中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婴幼儿、青少年患者人群明显增加,儿童对常见过敏原的致敏率高达40-50%。
过敏性鼻炎分类
季节性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最常见的过敏原是花粉,因此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每当春暖花开或秋季植物枯萎时便开始发病,部分患者在春秋季节过后症状亦能得到适当缓解,所以与季节相关的这种过敏性鼻炎也被称作花粉症或枯草热。
常年性
常年性,顾名思义,即一年内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病,与季节无关。与感染螨虫,接触室内外灰尘、动物皮毛、排泄分泌物等有关系,其症状基本与季节性鼻炎相同,总的发病程度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相似。
如何区别感冒和过敏性鼻炎?
感冒在发病初期症状和过敏性鼻炎非常相似,都有鼻痒、鼻堵、喷嚏多及流清水样鼻涕的症状。一般感冒一周之内病情就会好转,症状也会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减轻。但过敏性鼻炎一般病程较长,特别是一些常年性的过敏性鼻炎,经常反复发作,通常不伴有发烧、咽喉痛等其他症状。
过敏性鼻炎是小毛病吗?
过敏性鼻炎不仅可以引起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等症状,给正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还可能会引起眼结膜水肿,以及嗓子发干发痒,引发过敏性咽喉炎,严重时还会诱发支气管哮喘。
据统计,过敏性鼻炎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控制,约有25%的患者会发展为哮喘。同时,过敏性鼻炎若不及时进行治疗,还有可能诱发鼻窦炎、鼻息肉,并有可能导致中耳炎、引起嗅觉及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哪些人是过敏性鼻炎高发人群?
过敏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可导致许多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首先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经济越发达、生活条件越优越的国家和地区其民众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越高。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外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虽然过敏性鼻炎不会传染但容易家族遗传。一般,如果父母有过敏性鼻炎的,其孩子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概率也就比较大。
过敏性鼻炎有什么自我防护妙招?
过敏性鼻炎的自我防护主要有三点:一避,二洗,三锻炼。
1.避免接触过敏原
过敏性鼻炎的防护关键在于避开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尘螨、真菌、羽毛、动物毛皮,花粉等吸入性过敏原。每一位患者应及时查出或找到引起发病的具体过敏原,旨在让患者尽量避免与致病性过敏原的接触。
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春季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接触花粉花絮,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戴口罩、帽子、眼镜等。
对尘螨过敏的患者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勤换洗地毯、窗帘等,保持卫生清洁可以减少尘螨的滋生;家里少用,不用布类家具或摆设,儿童少玩布类娃娃;寝室床单,被褥,枕巾需经常清洗、阳光暴晒甚至可用62℃以上的开水烫洗,以减少环境中尘螨浓度。
对真菌过敏的患者应避免室内潮湿阴暗,勤洗换被褥,防止真菌的产生。
2.鼻腔冲洗
冲洗鼻腔的目的就是将附着在鼻黏膜上的一些过敏原冲洗掉,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同时,如果是使用高浓度鼻腔冲洗液,还可以起到减轻鼻腔黏膜水肿的作用。
3.注意饮食,加强锻炼
过敏性鼻炎患者在饮食上忌食寒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等;适量吃生姜、蒜、韭菜、香菜以及糯米、山药、大枣、莲子、红糖和桂圆等,对减缓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也有好处。
与此同时,应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感冒及鼻炎的复发。要尽量避免过度疲劳、晚睡、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以免这些习惯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鼻黏膜调节功能变差,病*乘虚而入而导致发病。
此外,日常对鼻翼两侧进行按摩,也能达到保健的作用,减轻鼻炎发作时的症状。
过敏性鼻炎可以根治吗?
过敏性鼻炎不治疗容易加重,而根治则比较棘手,患者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临床中有许多种药物可以对症治疗,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效果;而一些患者可以通过脱敏治疗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
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创新开展经鼻内镜行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有效减缓患者鼻塞、打喷嚏、流水状涕等症状的发作和持续时间,减少常规抗过敏药物口服使用,效果明显,疗效显著,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咨询问诊。
耳鼻喉头颈外科 编|李毅龙
秦 菁
排 版|张新萌
审 编|张雪松
卜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