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910787.html鼻窦的解剖特点
鼻窦又称鼻旁窦、副鼻窦,是额骨、蝶骨、筛骨及上颌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额窦:居眉弓深面,左右各一
筛窦:也称筛小房、筛骨迷路,呈蜂窝状,分前、中、后三群
蝶窦:居蝶骨体内,被内板隔成左、右两腔,多不对称
上颌窦:最大,在上颌骨内,左右各一
窦腔开口:筛窦可分为前中后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后部;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概述
真菌性鼻窦炎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毛霉菌和念珠菌等
多因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患糖尿病、肿瘤等消耗疾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鼻和鼻腔的感染
可分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包括: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包括: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周)
真菌球
临床与病理特点
真菌球是真菌性鼻窦炎最常见的类型,上颌窦受累最多见,其次为蝶窦
鼻窦内可见浓厚、奶酪状半固体物质
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症状轻微,与慢性鼻窦炎症状相似
影像学表现
最常累及上颌窦,其次为蝶窦、筛窦,多为单一鼻窦发病
CT表现: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内有片状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窦壁骨质增生肥厚和吸收破坏,骨质破坏多发生在上颌窦内壁
MR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极低信号或无信号;增强后周围炎性粘膜强化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临床与病理特点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对真菌发生的I型变态反应,多见于年轻人,40%患者有哮喘史,多伴有鼻窦多发息肉形成
鼻腔内可见棕色或绿黑色黏液及白色奶酪样物质
常见症状为鼻塞、流涕、面部变形等
影像学表现:
常累及多个鼻窦,可为单侧或双侧
CT表现:窦腔呈膨胀性改变;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内有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周围为环形的低密度粘膜;窦壁骨质破坏和骨质增生
MR表现:T1WI表现多种多样,可为片状高信号影,低到等信号影,T2WI为低信号影(由于真菌丝含有锰等顺磁性物质以及分泌物蛋白质含量不同),一般强化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临床及病例特点
是由真菌感染引起,常发生于免疫缺陷人群中的一种进展性侵袭性病变
病变可从鼻窦通过血管向周围蔓延,易侵及翼腭窝、颞下窝、眼眶及颅内等
镜下可见真菌丝侵入粘膜、粘膜下及血管内,组织坏死显著
影像学表现:
最常发生在上颌窦、筛窦、蝶窦,表现为鼻窦软组织影,常向鼻窦外蔓延侵犯邻近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和颅内等结构,表现为这些结构内不规则软组织影
CT表现:鼻窦及受累的邻近结构的软组织影呈等密度,有时可见片状高密度影;窦壁骨质破坏和增生同时存在,可形成大的骨质缺损,骨质增生常由以前的慢性鼻窦炎引起
MR表现:由于真菌丝含有锰等顺磁性物质以及分泌物蛋白含量不同,MR表现多样;增强后鼻窦软组织影不均匀强化,受累的邻近结构的软组织也强化
鉴别诊断:内翻性乳头状瘤
临床及病理特点
易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4:1)
临床常表现鼻塞等症状,少有流涕、鼻出血等症状
病理表现为息肉状肿块,肿瘤上皮内翻向下方基质内生长,而病变周围粘膜上皮长表现为鳞状上皮化生
复发率较高(20%),部分可恶变或并发鳞状细胞癌(5%-15%)
影像学表现:
多见于中鼻道鼻腔外侧壁,沿中鼻甲长轴生长,呈分叶状,可蔓延到周围鼻窦内
CT表现:呈等密度,少数有高密度钙化,邻近骨质变形、吸收或破坏
MR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T1WI明显不均匀强化,特征性表现是病变呈卷曲的“脑回状”强化,伴发的鼻窦内潴留液不强化
鉴别诊断:黏液囊肿
临床及病理特点
黏液囊肿为鼻窦开口阻塞,窦腔内黏液聚积而形成的膨胀性病变
囊壁为粘膜,囊内为棕*色的粘稠液体,窦腔膨胀性扩大
窦壁骨质压迫吸收或缺损,好发于成人
影像学表现:
大多(83%-90%)位于额窦和筛窦,呈椭圆形或类圆形
CT表现:多为等或低密度,蛋白含量高时表现为高密度;窦腔呈膨胀性改变,窦壁骨质受压移位、变薄或骨质缺损
MR表现:与囊肿内蛋白含量有关,表现多样,多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表现为囊壁的环形强化,壁厚度均匀一致,继发感染时,环形强化的囊壁厚度不一致
鉴别诊断:上皮性恶心肿瘤
临床及病理特点
本病好发于50-70岁男性
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晚期可以面部畸形、牙痛、突眼、复视、张口困难等
影像学表现:
最多发生于上颌窦,其次是筛窦、鼻腔;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
CT表现:呈等密度,肿瘤较大时,密度常不均,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少数可出现钙化;窦腔扩大,邻近骨质明显破坏
MR表现: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较大时有坏死区,增强扫描后呈轻或中度不均匀强化,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侵犯邻近结构,表现为邻近结构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和骨质破坏,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心坏死
鉴别诊断:鼻腔韦格纳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特点
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巨细胞溃疡性肉芽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于30-50岁男性
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绝大多数累及鼻腔、肺部、肾脏、皮肤等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早期表现为鼻腔、鼻窦粘膜增厚、窦腔积液等鼻窦炎征象;进展期表现为鼻中隔、诸鼻甲、钩突、上颌窦内壁和(或)硬腭受累破坏,鼻背塌陷;晚期鼻腔形成一个大的空腔,可累及颅底
MR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示软组织密度影均匀强化,晚期累及颅底时脑膜增厚强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