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news.39.net/bjzkhbzy/200718/8048381.html
慢性鼻炎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鼻塞,反复发作,下鼻甲肿大为主要表现的鼻病。本病为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鼻粘膜和粘膜下的慢性炎性鼻病。为常见的多发病,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为可逆性慢性炎症,一部分可转化、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中医论述本证最早源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鼻窒,鼻塞也。"并解释"侧卧上窍通利,下窍闭塞。"《医林绳墨》提出"伤风鼻塞"。《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指出"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为辨。"《张氏医通》言:"暴起为寒,久郁成热。"暴起者指"伤风鼻塞","久郁"者指慢性鼻塞。
无论是寒是热,均可伤于皮毛,损于肺气,壅塞鼻窍。慢性肥厚性鼻炎系由肺气郁结,壅塞鼻窍,日久不散,致气血瘀滞,湿浊凝结而成。主要是主要有原因有:
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转化为慢性鼻炎。
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邻近病灶的慢性炎症或影响鼻腔通气引流的因素可导致本病。
③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加重本病的病情。
④空气污染,鼻粘膜受到有害的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或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
⑤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迟等。
⑥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心血管疾病等。
急慢性鼻炎,在我国耳鼻咽喉科临床实践中很早就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鼻炎,无论采取中医或西医治疗均易凑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更快;对于慢性鼻炎,尤其是肥厚性鼻炎或药物性鼻炎,以及慢性单纯性鼻炎合并慢性鼻窦炎者,中医药治疗显得更加重要。
1.急性鼻炎应以中成药为主如各种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加服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等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或者辩证施治采用清热解*,疏风解表的方药,见效更快。
2.慢性单纯性鼻炎主张采用减充血药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配合治疗,或辨证选方治疗。
3.除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外,进行针灸包括耳针治疗。
4.下鼻甲注射硬化剂、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并加服中药。
5.西药穴位封闭或采用中药注射剂行下鼻甲注射都是中西结合的新途径,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风寒束表]
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鼻肌膜肿胀色淡,鼻腔有水样涕。伴有咳嗽,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风寒束肺,肺津不布,则鼻痒,喷嚏,邪壅鼻窍则鼻塞声重。风寒犯肺则咳嗽,痰稀,周身不适,舌脉属外感风寒象。
[治则]疏风散寒 辛温通窍
[方药]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苍耳子9g,辛夷9g,羌活9g,防风9g,藁本9g,川芎9g,白芷15g,细辛3g,升麻9g,本通6g,甘草6g。咳嗽重者加紫苑,款冬花;挟湿者加藿香,佩兰。
[风热袭肺]
鼻息气热,鼻塞,流浊涕。全身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咽痛,咳嗽痰稠,舌红苔薄白或薄*,脉浮数。外感风热或邪郁化热,上扰鼻窍,鼻息气热。风热犯肺,邪滞咽喉,故咳嗽咯痰,咽干咽痛,热扰头面,故头痛发热。苔脉属外感风热象。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合苍耳子散加减。菊花12g,桔梗9g,连翘9g,杏仁9g,薄荷9g,桑叶9g,苍耳子9g,白芷15g,*芩9g,甘草9g。咽痛者加射干,马勃;涕*带血者加生地,银花。
[脾虚气弱]
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侧卧上窍通,下窍塞,涕粘稀,鼻内肌膜肿胀色淡。肺气虚者,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脾气虚者见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肺脾气虚,鼻窍失于充营,寒湿浊邪滞留鼻窍,见下鼻甲肿大;气虚则遇冷重,遇热轻。阳气盛则症状轻,阴气盛则症状重,故鼻塞夜间较重。肺虚则不布津,肺气上逆则咳嗽;脾失运化则纳呆便溏。
[治则]健脾益气 祛风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加味。人参9g,*茂15g,白术9g,炙甘草9g,细辛3g,白芷5g,苍耳子9g,鱼脑石15g,桔梗9g,诃子6g。
[气滞血瘀]
持续性鼻塞,嗅觉迟钝,鼻音重浊或兼有耳鸣重听,鼻内肌膜肿胀,硬实,下鼻甲呈桑堪样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邪*久留鼻窍,阻于鼻窍脉络,呈持续性鼻塞;邪浊蒙蔽清窍,则耳鸣不适。舌、脉象皆为气血郁滞表现。
[治则]调和气血 行滞化瘀
[方药]当归芍药汤(广州中医学院编《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味。当归12g,赤芍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辛夷花9g,白菊花12g,薄荷9g,*芩9g,茯苓15g,泽泻12g,白术9g,甘草6g。肺气虚者加*芪,诃子;热重者加*芩、贝母;头痛者加白芷,藁本,蔓荆子。
[阴虚肺燥]
鼻内干燥,可有灼热感,嗅觉失灵,易发鼻衄,鼻内肌膜干燥或萎缩,常有脓涕和结痂,可有腥臭味,伴有咽干、咽痒、咳嗽,手足烦热,言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肺阴虚气津不足,肾阴虚,阴亏津少鼻窍肌膜失于滋养,故鼻内干燥。燥热之邪灼伤肌膜,则鼻内灼热,肌膜萎缩;邪*滞留,灼腐肌膜,则有脓涕、血痂,有恶臭。虚火伤络,易为鼻衄;全身征象及舌、脉象均为肺肾阴亏之表现。
[治则]养阴润燥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生地15g,熟地15g,麦冬12g,百合15g,玄参15g,当归15g,芍药15g,生石膏30g,阿胶6g,麻仁9g,枸杞子9g。若鼻衄者,加山栀子、侧柏叶、茜草根等。
1.鼻鼽:以突起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量多如水为特征,而不是以鼻塞为主症。
2.鼻槁:自觉鼻内干燥为主要表现,涕少痂多或夹血丝,鼻甲萎缩,鼻腔空阔,鼻气腥臭。
3.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头晕胀闷,鼻道有脓涕为主要表现,鼻窦CX线片、CT扫描可示患窦密度增高、粘膜肿胀。
1.银翘解*冲剂:每次1~2袋冲服,每日3次。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作用。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之证。
2.板蓝根冲剂:每包10g,每次1~2包冲服,每日2次。具有清热解*凉血及抗病*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鼻炎。
3.千柏鼻炎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服用。具有清热解*,活血祛风功效。
4.藿胆丸:每次3~6g,每日2次服。具有清风热,通鼻窍作用,用于风热上扰引起的鼻塞,时流浊涕者。
5.鼻炎康:每次4片,日3次。具有清热解*,宣肺通窍,消肿止痛之功效。
6.鼻渊舒口服液:每次10ml口服,每日2~3次,具有清热解*,疏风排脓,止痛消肿,通鼻窍之作用。用于急慢性鼻炎及鼻窦炎等。
[针灸]
1.体针:主穴:迎香、印堂、鼻通。配穴风池、合谷、攒竹。每次选2~3穴,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①取内鼻、外鼻、肺、肾上腺、每次取穴2~3个,留针或压豆。(《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②取耳穴内鼻、外鼻、肺及额4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嘱其每日自行按压3~5次,以感微痛为度。(《诊籍续焰》第页)。
③取耳穴内鼻、肺、神门、鼻眼眶点、额等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每3天换药1次,平日每2~3小时自行按压穴位1次;另外,用中药粉喷鼻,每日喷鼻1次,每次喷药0.05g,10天为一疗程,中药粉的成份有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薄荷及*芩等。(吉林中医药;2:25)
3.穴位封闭:取迎香,每侧注入当归注射液0.05ml,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推拿]
常于鼻周穴位作按摩疗法。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