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是最常见的鼻部慢性疾病,是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慢病之一。保守估计,我国患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人数已超过2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如何规范诊断和治疗,真正帮助广大过敏性鼻炎患者,实现自由呼吸,畅享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首都医院张罗教授带领的教育部鼻病研究创新团队,在近12年中,对过敏性鼻炎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近日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一系列成果最大的特点是“网”多,借助各种各样的“网”,他们做科研,也将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出去。
构建全国协作网动态监测发病率
明确疾病的发病率,是卫生政策和科研方向的重要指引。为摸清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张罗团队在年组建了全国协作网络,开展了11个中心城市的患病率电话问卷调查,不仅明确了中国大陆地区过敏性鼻炎发病率以及分布特点,也提示我国过敏性鼻炎平均患病率为11.3%。年第二次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则发现,全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飙升至17.6%,这意味着全国有超过2亿患病人口,说明患者越来越多了。
根据大样本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最终确立尘螨是我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常年过敏原,而艾蒿花粉则是北方地区最主要季节性过敏原。对前者过敏的人一进尘封已久的房间就会发病,而后者则是北方地区一到七八月份就出现大批鼻痒、喷嚏不止病人的罪魁祸首。
截至年,全国过敏性鼻炎诊疗协作网络已扩展至51家医院,成为全球最大的过敏性鼻炎诊疗协作平台,每年为30万过敏性鼻炎患者提供规范治疗。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终于拥有了属于本国的流行病学数据,为今后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优化诊断策略建立“本土”诊断体系
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人群数量庞大,但整体诊断水平仍较落后。医院甚至不具备正规的实验室诊断设备,导致误诊误治时有发生。当前国际公认的过敏性鼻炎诊断方法有两种: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前者快速便捷,费用较低,但准确性较差(假阳性率高);后者准确性好被欧美国家视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费用昂贵,全面筛查动辄上千元。
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敏性鼻炎诊断体系,研究团队开展了不同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最终明确提出最适合我国的诊断方法是:对于40岁以下病人,使用便宜快捷的皮肤点刺法即可。因其与血清学检测重合度90%以上,该研究成果可为患者节约医疗开支元/人以上。而40岁以上患者则推荐同时进行两种检测。
创新脱敏治疗构建免疫治疗网络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又称“脱敏治疗”,是通过反复注射过敏原,逐渐递增浓度和剂量,从而使过敏性鼻炎患者达到对过敏原的耐受,是目前唯一接近临床根治过敏性鼻炎的疗法。但该方法疗程较长,患者难以坚持,导致治疗脱落率极高,这成为阻碍免疫治疗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
研究团队对此进行科技攻关,研发并创用国际标准化螨过敏原快速集群免疫治疗方案,简化了传统治疗流程,使患者短期(6周)即可达到维持剂量,减少就医次数8次,剂量累加阶段疗程缩短60%,且起效时间从传统方案的10周提前至4周。
该研究成果不仅通过免疫治疗网在国内推广,而且入选了年最新美国和英国免疫治疗指南,被国际同行专家评价为“未来免疫治疗发展的方向”。
建立花粉监测网准确预报发病趋势
既然花粉是很多患者发病的诱因,那么能否提前监测预警呢?为此,研究团队在北京城区建立由13个监测点组成的大气花粉监测网络,监测各城区的春季、秋季花粉浓度。同时,分析过敏性鼻炎患者发病时间与同期大气花粉浓度,以及气象要素(如水汽压、露点温度等)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过敏性鼻炎发病预报方程及发病指数分级,为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提供发病趋势的预报信息,进而指导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大气花粉浓度提高前开始预防性药物治疗,指导北京地区百万患者实现预防性治疗。
人格测试体系加强早期心理干预
鼻病患者往往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尤其近年因对鼻病治疗效果不满而引发的患者伤医事件屡有发生,提示为鼻病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创建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心理人格测试体系和心理学数据库,首次报告了过敏性鼻炎患者存在精神和心理健康异常,并进而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