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典典
泡腾片能“杀人”?
最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齐利峰分享了一个案例,让很多父母捏了把汗:
一个2岁多的孩子,吃了一粒泡腾片,妈妈看到后给孩子喂了一口水。
没想到仅仅过了10秒钟,孩子手脚突然开始抖动,接着是剧烈地咳嗽,嘴巴发青。医院的时候,呼吸心跳都已经相当微弱了。
令人痛心的是,在医院抢救了一天,孩子还是没能抢救回来。
齐医生强调:
所有的泡腾片,都不能直接放到嘴巴里吃!
就算药盒上写着“口服”,也不行。
本该用来救人的泡腾片,为什么却能“杀人”?
这是因为,直接吞服泡腾片,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迅速占领口腔,引起呛咳,甚至导致人体缺氧窒息的情况。
央视纪录片《见证——药案寻踪》也曾经报道过一例类似的悲剧:
年,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得了流感,医生给开了一盒泡腾片剂。
回家后,婴儿妈妈以为泡腾片和普通的药没什么区别,也没有细看药物说明书,将一片泡腾片剂直接喂给了孩子,还给孩子喂了一点温水,想着能把药咽下去。
结果可想而知,这名不幸的婴儿因缺氧窒息身亡,妈妈后悔莫及。
正确的吃法是,把泡腾片泡在水杯中,加入温开水,等它的气泡出完了,才能服用。
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常识,然而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
总之,吃药不是小事,家长再心急都请先看清说明书,按照正确吃法来。
儿童用药更是要慎之又慎,除了吃法,还要特别留心剂型、剂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
赶紧转发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吧。
永远不要自行给孩子吃药
有不少家庭有这样的习惯:
家里有人感冒了,去药店买点感冒药回来吃,过几天也就没事了。
先不说这种方式靠不靠谱,有一点需要认识清楚:
就算大人自己吃了药好了,放到孩子身上就不一定了。
贵州一个7岁男孩,因为受了凉感冒流鼻涕,家长没有太在意,觉得这点小病在家里吃点药就好了。于是,给孩子吃了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
结果,一周之后,男孩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还加重了,持续高烧不退,这时家人才着急,医院,可是为时已晚。
因为消炎药、输液等治疗手段,已经对这个孩子通通不管用了,最后,孩子是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医生说,一个小小的感冒,原本孩子是有机会被救过来的,但由于家长平时在家一味按照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吃了很多抗生素类的药物,久而久之,病菌在孩子身上产生了耐药性,原本有效的药物也对孩子失效了。
所以才会出现医生也束手无策的情况。
还有一些家长,会擅自给孩子同时吃多种药物。
5岁男孩鹏鹏平时有过敏性咳嗽、鼻窦炎,每次咳嗽,妈妈就到药店给他买药吃。
3个多月前,他感冒后咳嗽,一直好不了。妈妈带着他到处就医,这种药吃几天,没见明显好转,医院就医,换其它药物再吃几天。甚至,听到亲戚推荐的据说比较有效的药物,她也买来让孩子吃。
结果,孩子断断续续吃了3个月的药,咳嗽还是没好。
医生检查孩子的肝功能,发现肝细胞已经受损,这与患儿长时间、不规律用药有关。
这里要提醒家长,给孩子吃药一定要慎之又慎,听取医生的专业意见。
永远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吃药!
孩子的身体承受能力和大人不一样,所需要的药品和剂量也不一样。千万不能用“估算”、“减半”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孩子随意喂药。
一旦用错药物,后果远不是我们能承担的:
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是成人的两倍,1岁以下的婴幼儿甚至达到4倍之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耳聋和其它不良反应。
这样的结果,相信任何一个家庭都无法承受。
正确服药很关键
用什么喝药也很重要。
有不少家长,为了哄孩子把药吃下去,会让孩子就着果汁、牛奶喝。
殊不知,这样做并不可取,不仅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有一定的风险。
比如,如果用果汁就着阿司匹林这种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很有可能会刺激到胃的粘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胃黏膜出血。
牛奶也是如此,如果在服用止泻药的时候喝牛奶,不仅效果大减,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甚至还会加重腹泻。
良药苦口,孩子在喝药的时候出现抵触情绪,是完全正常的。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不要强迫孩子吃药,而是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
1岁以内的孩子,家长在喂药的时候可以用小滴管来喂,少量多次,等孩子吞咽完再喂下一口。
2-3岁的孩子,如果不愿意配合喝药,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喂,但要注意,抱孩子的时候最好采用半仰卧位或者半坐位,固定住孩子的头部,一口一口慢慢喂,这样会更好地避免孩子咳呛。
3岁以上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比较容易沟通了,最好是跟孩子商量着喝药,也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降低孩子对喝药的恐惧。
作为家长,真的要注意,孩子喝药不是小事,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损害了孩子的健康。
——End——
作者:徐典典,育儿专栏编辑,专注育儿和儿童心理学研究。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