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鼻窦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他山之石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微创治疗
TUhjnbcbe - 2021/2/25 10:23:00

孟超

 随着内镜技术及微创操作技术的发展,下鼻甲的处理方式逐步向着尽可能避免破坏鼻腔生理功能的方向发展。目前较常用的是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和鼻内镜下吸切器下鼻甲成形术

定义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鼻腔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并发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鼾症等,长期鼻塞可出现耳鸣、打鼾、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咽干、嗅觉减退,严重可引起低氧血症、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慢性肥厚性鼻炎可见下鼻甲黏膜或骨质肥厚,下鼻甲可对吸入的空气进行调温、调湿和滤过和清洁等功能,对鼻腔的免疫功能起一定作用,是控制鼻腔气流的“阀门”。

下鼻甲黏膜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的形态、数量、摆动功能直接影响下鼻甲的功能。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减充血剂,效果往往不理想。

关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传统手术治疗包括激光、微波、冷冻、下鼻甲部分或全部切除术,虽然这些手术疗效较为满意,但术后出血、痂皮形成、异味、粘连以及下鼻甲萎缩等并发症常见而严重。

任何下鼻甲的手术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下鼻甲的功能。理想的手术方式是改善鼻腔通气的同时对鼻腔黏膜的损伤最小,保留鼻腔黏膜功能。下鼻甲手术的目的应在保护下鼻甲功能的同时将其缩小到最佳体积,尽可能多保存正常鼻甲黏膜是下鼻甲手术的关键。

治疗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原理是利用刀头和组织间的电解质液形成等离子薄层,电场使层中粒子加速获得动能,使能量传递给组织,使靶组织中的细胞在低温下(40~70℃)被打开分子键,细胞解体,分解为氧化物和碳水化合物,引起组织凝固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吸收后,由于纤维组织修复而产生瘢痕收缩,从而在低温下达到组织体积减容和切割的效果。

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正是将刀头插入下鼻甲黏膜下进行组织消融的技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周边的热损伤可降到最小程度,在缩小下鼻甲体积增宽气道使气流通畅的同时,保留了下鼻甲黏膜,手术出血相对少,恢复快,无鼻腔干燥及异味等并发症,最大程度保护鼻腔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更利于减轻术后鼻腔充血,从而更好地起到调节鼻阻力而改善鼻阻症状的目的。

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对组织损伤小,保护下鼻甲黏膜组织的生理功能,对鼻腔纤毛黏液系统的清除功能和嗅觉无影响。术后创面形成伪膜,需定期清理,伪膜脱落时间较长,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国外也有研究发现,术后纤毛传输功能受到一定影响,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的远期病理改变包括明显的纤维化、上皮脱落、腺体和静脉窦减少。

国内有研究显示,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对下鼻甲组织的损伤程度与消融时间和消融档位成正相关,等离子能量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对鼻黏膜的损伤越大。除实时消融外,消融后黏膜纤维化、瘢痕收缩可导致进一步的延期组织消融。临床操作中应避免消融时间过长和消融位点过近,造成消融过度和叠加消融。消融过度和叠加消融会导致黏膜破坏、局部出血甚至骨质外露等并发症。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发展迅速,疗效肯定。吸切器下鼻甲切除术是在鼻内镜下,利用动力切割器,由下鼻甲前端向后切碎下鼻甲下面和游离缘肥厚的黏膜并吸走,特别是对于传统手术难以暴露的下鼻甲后段的切除,较为准确、容易。

完整保留了下鼻甲上部、内侧表面黏膜及鼻腔外侧壁前部的黏膜,并可连接冲洗装置,边切边吸,术野清晰,便于操作。吸切器下鼻甲切除是缓解下鼻甲肥大引起鼻腔阻塞的有效方法,从短期和长期疗效看,均优于激光辅助下鼻甲切除术。

但吸切器在使下鼻甲容积缩小的同时,也切除了部分下鼻甲黏膜,对下鼻甲黏膜的正常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内镜下电动吸切器切割具有准确、迅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的优点。但此术式对鼻黏膜损伤过大,可破坏下鼻甲黏膜的完整性,术中及术后出血多,多需鼻腔填塞止血,加重患者痛苦。

如切除组织过多还会出现鼻腔干燥、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对于下鼻甲骨质肥大者,可进行下鼻甲黏膜肥厚的切割和肥大骨质的打磨。目前国内外文献均认为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可以更好地保留鼻黏膜的生理功能,而优于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尤其是下鼻甲骨质肥厚者。

综上所述,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与吸切器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均能缓解鼻腔阻塞情况,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对鼻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各有利弊,两种术式的临床选择及远期疗效有待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尚需循证医学的支持。

END

声明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山之石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