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名7岁男孩,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间歇性出现头痛、呕吐,家长最初认为是因孩子鼻炎引起,未予足够重视。
直到一次孩子头痛伴随呕吐剧烈发作,医院接受仔细检查,排除胃肠型感冒、鼻炎等等各种可能病因后,最终得到“考虑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可能性大”的会诊意见……
无独有偶,另一名12岁男孩也因为相似症状,医院转入三甲急诊。此前男孩家人也同样将孩子头痛、呕吐的症状,归结为曾确诊的鼻炎导致;然而脑部CT显示,孩子脑中线已经因占位出现了偏移、随时可能出现脑疝……孩子随后被诊断为儿童颅内肿瘤。
儿童颅内肿瘤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忽视?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不再因疏忽大意错过发现威胁孩子生命的不定时炸弹,延误孩子的治疗,
儿童颅内肿瘤是一种原发的颅内肿瘤,患病率仅次于白血病,居儿童期肿瘤的第二位。
我国13亿人口每年新发颅内肿瘤患者近4万,其中儿童占16%-20%,即每年约有多名新发颅内肿瘤患儿。男性患儿略占多数。
儿童脑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的发病高峰为5岁-8岁,即在学龄前后发病较多。
儿童颅内肿瘤
分类和发病特点
根据发病部位,可以分为:
鞍上肿瘤、松果体区肿瘤、后颅窝肿瘤、大脑半球肿瘤、小脑肿瘤等。
根据发病时间分类,可以分为:
新生儿肿瘤、先天性肿瘤等。
根据病理性质,可以分为(包括但不限于):
发病率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9%,8-14岁为发病高峰。肿瘤多为囊性其内有肿瘤结节。
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8.5%,多为男孩,绝大部分位于小脑蚓部(中线),少数位于小脑半球(约占5%)。6-9岁为高发年龄段。
先天性颅内肿瘤,发病高峰8-12岁,多数位于鞍上,下丘脑,易发生脑积水,患儿常表现有颅压高,内分泌失调及视力障碍等症状。
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15%,8-9岁为发病高峰。多发生于桥脑,几乎均为神经胶质瘤。常见症状为颅神经损害,锥体束征及小脑体征。脑干胶质瘤5年生存率一般为30%-40%。
此外还有、等。
不同类型的肿瘤好发年龄有一定差异,10岁以后以各类胶质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多见。
此外,小儿颅内肿瘤好发于中线及后颅窝,病程常较成人短;而儿童良性肿瘤较成人少,也使病程短的特点更为突出。
儿童颅内肿瘤
临床表现
呕吐
70%~85%的患儿有呕吐,为颅内压增高或后颅窝肿瘤直接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
部分患儿(10%~20%)呕吐为惟一的早期症状,其中婴幼儿多见。
呕吐可与头痛或头晕伴存,并不全为喷射性呕吐,以清晨或早餐后多见,常在呕吐后能立即进食,其后又很快呕吐,少数患儿可伴有腹痛,早期易误诊为胃肠道疾患。
头痛
70%~75%的患儿有头痛,主要是颅内压增高或脑组织移位引起脑膜、血管或脑神经张力性牵拉所致。
头痛可间歇性或持续性,随病程的延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视觉障碍
视力减退在儿童脑瘤比较常见,但易被忽视。学龄期儿童可见看不清黑板的字迹而座位前移才被教师发现,更小的患儿在看不清玩具时才引起家属注意。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或病程越长,视盘水肿越明显。
头颅增大
头颅增大及破壶音(McCewen征)阳性,多见于婴幼儿及较小的儿童,因其颅缝愈合不全或纤维性愈合,颅内压增高可致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叩诊可闻及破壶音。
颈部抵抗或强迫头位
小儿颅内肿瘤有此表现者多见,第三脑室肿瘤可呈膝胸卧位,后颅窝肿瘤则头向患侧偏斜,以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是一种机体保护性反射。颈部抵抗多见于后颅窝肿瘤。
癫痫
大脑半球肿瘤接近中央区者常见发生局限性癫痫,深部或远离中央区者多为癫痫大发作;颅后窝肿瘤也可能出现癫痫大发作,多表现为强直性发作。
发热
病程中有发热史是小儿脑瘤的特征表现。
儿童颅内肿瘤
早发现就是拯救孩子生命
为什么儿童颅内肿瘤容易被延误?除了临床症状与常见普通疾病导致的不适重合度很高,容易被忽视之外,孩子对症状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描述能力差,也给正确诊断增加许多困难。
所以,当孩子反复出现不明原因、且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的上述症状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早期发现肿瘤线索的第一人,本应该是患儿的家长!
另外,这些隐患都能通过儿童体检及时发现。并不是有问题才检查,儿童定期体检可以防患于未然,发现隐藏的健康问题。
生命的美好,要用自己的手点燃?
健康,我们携手一路向前
如果您还有关于健康问题的探讨和疑问,
欢迎扫码↑↑↑
与暖宝宝一起涨姿势吧!
点我一下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网络,专业内容为健康科普之目的而引用,如有疑问敬请联系本号后台,涉侵必删。感谢原作者的分享!
“在看”不好意思,那就点个“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