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主要是脾虚导致的。脾虚跟饮食密切相关。
1、脾虚酿生痰湿。鱼生火,肉生痰。如果平素进食过多鱼肉等油腻之品,酿生痰湿会困遏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清阳不升,则酿生痰湿。
《证治汇补·痰证》中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素问·咳论》里面讲,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以上都在告诉我们,脾气虚弱,不能运化,导致的痰湿,会上泛于肺。肺累积大量的痰湿,导致了自身宣降失调,而肺开窍于鼻,肺内痰湿日久化热熏蒸于咽喉、鼻,从而导致了腺样体肥大,鼻炎。那么为什么脾虚生痰容易上泛到肺呢?原因在于肺属金,脾属土,脾为母,肺为子,脾土能生肺金。俗话讲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债子偿。母脏有病往往会传导至子脏,由此导致“母病及子”。
2、脾虚导致肺气虚弱(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肺主气,气虚则卫外功能(防御外邪入侵功能)减退,肺卫不固,导致外邪易于侵袭(小儿免疫力抵抗力差的原因)。因此遇风遇寒易导致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
如何治疗呢?
根据以上归纳总结,治疗小儿鼻炎,一是提升脾胃清阳,清阳得升,鼻部津液正常运行,津液得化则不会聚湿生痰化火引发鼻炎,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子是补中益气汤;二是固表补肺气,增强肺卫功能,人体肺卫得固,腠理致密,外邪不易入侵,则不会导致外感症状,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子是玉屏风散。当然话说回来补肺气可以通过培土生金的办法,还是需要补脾。找来找去又找到了补中益气汤之类。脾为后天之本,脾虚的问题可以艾灸足三里、中脘和关元穴。丰隆是祛痰的要穴,可以按摩或者艾灸,温针灸效果更好。
小儿鼻炎封包
使用方法:
①、将1个药包放入容器中(砂锅、陶瓷罐、食品级不锈钢锅均可),加入水没过来药包约5cm左右,再加上10多个大枣(一般用*枣,比较甜)一起用中火煮(大枣最好是切开,容易透发出有效成分),煮开后转小火继续沸腾20min左右,然后把药液倒出来差不多ml,早、中、晚(或早晚)烫热饭后温服。一般<1岁小儿,每次喝50ml,每天3次;1-3岁小儿,每次喝ml,每天3次;3-6岁小儿,每次喝ml,每天3次。
②、煎煮过1次的①中的药包再加入足量的水煎煮,多加水中火煮开后转小火继续沸腾30min左右,随后兑入适量凉水,待水温适宜时足浴泡脚,每次泡约20min左右。1-2天泡1次脚。
③、经过①、②步骤之后的药包可以稍微晾晒,用锅蒸热之后温度适宜不烫时热敷鼻部,尤其是鼻翼两侧迎香穴,再就是列缺穴,起到温阳散寒祛湿的效果。(ps:药包较大,热敷穴位不太容易,可以改用王不留行籽胶布进行贴敷,配合局部艾灸治疗)
春分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